从Mark VIII开始说说美国重型坦克的历史

发表时间: 2024-08-05 11:37:43   文章出处:云开全站app官网登录   

  导语:贵为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的美国也曾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坦克这一领域却走歪了科技树。美国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约生产了超过六万辆各型坦克,然而轻中型战车占其中绝大多数,重型坦克的比例仅仅不到百分之四。事实上,山姆大叔在重型坦克方面投入过大量的研发精力,诞生过诸多独具特色却没能投入实战的钢铁猛兽。笔者一直对坦克等技术兵器很感兴趣,因此想要将美国重坦的历史分享给大家,并从中窥探一部分美国军事装备研制的理念。

  先从重型坦克这一概念的出现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自诞生的目的是为了有效突破敌人的防线,在堑壕战的泥沼之中辅助步兵打开突破口。随着坦克技术的迅速扩散,以及反坦克作战的需要,也使其作为武器的概念产生了分化。以雷诺FT-17为代表的轻型坦克的出现,使人们将体型巨大,机动笨重的步兵支援坦克,比如英国的Mark系列和德国的A7V-U等归类为重型。此时的“重型坦克”跟大众普遍理解的概念不同,更多的只是以重量对不相同的型号的坦克进行简单的归类,因为当时的参战各国主要以其功能来区分不同的坦克。这一时间的所谓“重型坦克”其实都是步兵坦克,只能防御轻武器的打击,火力方面也不突出,以中小口径火炮和机枪为主。

  虽然一战后二十年是不折不扣的轻型坦克的黄金发展时期,但随着下一次大战的开始,坦克互相之间的对战越发频繁,火力和防护这两项核心的概念也更加受到了重视。适当放弃机动性而保持火力和防护上的优势是活跃在二战中的重型坦克们的普遍情况,当然这是后话了。美国在重型坦克的领域起步较晚,参与Mark VIII坦克(下文称MK VIII)的生产似乎也只是一时迫于盟友的压力,渡过了一段平淡的仿制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空前的战争规模几乎耗尽了英法两国所有的工业产能。深陷堑壕战泥潭的法国更是很快丧失了其大部分的重工业能力,而海峡对岸的大英帝国也同时受制于劳动力短缺以及节节攀高的国债,坦克这类重武器的产量显然深受影响。欧洲列强急切地盼望着工业霸主美国的介入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

  一战末期,为了能更加有效率地进行反攻作战,英美计划合作生产MK VIII坦克,绰号“自由(Liberty)”或“国际(International)”。按照计划,英国提供设计图纸并生产车体框架,装甲钢板和武器装备,美国则主要负责发动机,传动系统的开发和生产,最后将零件汇合至新建在法国的工厂进行组装。这项计划最初预计每月 就能生产1200辆MK VIII统一装备英法美三军,赶在1919年的攻势中以大规模的装甲部队冲击德军坚固的防线。显然这实在是过于乐观了,真实的情况是法国的组装工厂迟迟未能投产,而法国自研的FCM 2C/Char 2C重型坦克又指望不上。因此MK VIII移交于美国组装之后整个生产链发生改变,直接引发MK VIII的生产效率低下,最终在战争结束前未能形成战斗力。

  值得一提的是,MK VIII是历史上第一也是唯一一个成功定型量产的大国之间合作的坦克项目,后来的类似合作研发的项目几乎都以失败告终,例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德国和美国意图共同打造“地表最强坦克”——MBT-70/Kpz.70坦克,然而各怀鬼胎计划夭折,最终各自发展出著名的豹2和M1主战坦克。

  直到1918年七月,第一个低碳钢车体才从英国运到美国进行动力单元的安装。在全面投产程序完成之前战争早已结束了,但是岩岛兵工厂(Rock Island Arsenal)依然接到了生产100辆MK VIII的命令。

  MK VIII坦克继承了英国菱形坦克的整体设计,然而并未如同多数前辈那样分为雌雄两型,主要也还是为了统一生产线,便于量产。为了突破德军防线,MK VIII在设计时极其重视跨越堑壕的能力。其车体的长度为惊人的34英尺2/12英寸(10.37米)。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是由于早期坦克发动机功率不足,行路机构效率低下,通过加长车体或者加装辅助轮等方法加强过障能力是最简单直接的。作为对比,最近出现在“使命召唤:二战”中的德军虎王重型坦克,车体长度只有7.38米,加上炮管10.28米。托这个超长车体的福,MK VIII理论上能够最终靠宽度达16英尺(4.88米)的沟渠。当然,不科学的长宽比也为坦克带来了糟糕的转向机动性

  MK VIII的车体是用表面硬化的钢板铆接在一个由角铁和钢条组成的车架上组装而成,装甲厚度6-16毫米不等。与系列早期的设计不同的是,MK VIII的车体内部空间由一个挡板将乘员室和引擎舱前后隔离开来。挡板上还开有通风用的垂直拉门,配合一台风扇,为坦克的乘员们提供了良好的作战环境的同时也降低了火灾的风险。 由于当时的坦克发动机可靠性极差,这种隔离设计也便于对发动机进行维护保养。

  战地一的坦克关卡,主角驾驶的MK V坦克的发动机与乘员没有一点隔离,作战环境恶劣

  MK VIII原型车的武器包括2门霍奇开斯六磅炮(57毫米口径)和7挺霍奇开斯.303机枪(7.7毫米口径)。两门主炮分别安装在车体两侧突出的炮座里,运输的时候炮座可以收回车体内降低车体宽度。七挺机枪里的三挺其中之一位于后部的固定炮塔,剩下的左右车门各一,这三挺机枪都配有一种半球形的外罩,这种支架设计减少了设计死角方便对近处的敌人步兵射击。剩下的四挺机枪依次安装于前部驾驶员两侧以及车体后方两侧。最终的量产型坦克上,后部的两挺机枪遭到了拆除,并且在所有的射击口都加装了装甲。美军装备的MK VIII最后还用勃朗宁M1919机枪取代了原本的霍奇开斯机枪,从图片上能够正常的看到,机枪的枪管上装有厚重的护套。

  坦克使用的动力来自一台经过改造的Liberty 12缸液冷航空发动机,此型发动机家族后来大范围的应用于多种英军坦克上,包括A13,十字军,骑兵巡洋坦克以及克伦威尔的早期型。改装过后的Liberty发动机下调了本来的压力,1400转每分钟时输出功率约338马力,这个数据高于任何一种参与了实战的一战坦克。发动机的燃料分装在三个容量为80加仑(302.8升)的油箱中,引擎启动时油箱中的汽油通过气泵抽至发动机正上方的一个小型油箱中,燃油再被重力送到汽缸中点火燃烧。这款发动机虽然使用电火花发动,但是在寒冷的气候下依然需要人力转动曲柄来帮助启动。

  在MK VIII原型车上,发动机的废气经过两根车顶的短管和两根车后的消声排气管排出车外。在英国自己装备的MK VIII上,消声器被移装在车顶的排气管上。而美军的版本只是加长了顶部的管路然后干脆连消音器都省去了。MK VIII的体重超过43吨,这些重量全部都由底盘上29对没装避震装置的负重轮来支撑。除了位于车体后方的主动轮和前端的诱导轮,车体中部还装有调节履带角度的拖带轮。这种早期的行路机构设计和较低的推重比令MK VIII的最高时速大概只有可怜的8.8公里每小时。

  MK VIII坦克的乘员方面有两种说法,大部分资料显示其配属了11名乘员,也有资料称乘员只有8位:车长,驾驶员,两名炮手,三名机枪手,以及一位机械师。如果是十一名乘员,那么非常有可能会多出两名主炮装填手和额外的机枪手。

  战斗室的最前端便是驾驶员的座位,这一个位置空间狭小高度有限,周围还密布着弹药箱和各种操纵装置。虽然头部周围有一圈装甲带保护,但也只可以通过视野狭小的观察窗来驾驶。操纵方面除了方向操纵杆之外,还有4根功能性操纵杆。两根位于方向杆内侧用于控制车速,左手外侧的操纵杆连接着离合器,而右外侧的则控制着坦克的前进和后退。当然,除了这些节流阀和其他常规的装置自然也是必不可少

  车长的座位处于车体中央的观察塔的正下方,由于观察塔的位置较高,车长在大多数情况下要踩在底下的军官工具箱上才能顺利地获得充足的视野。在那电子系统还不发达的年代,MK VIII的车内通讯主要通过一套经典的喉头通话器来实现。每位乘员都配有一个按钮形状的转化器,用皮带绑在喉部,说话的时候喉咙的震动便被转化成电信号通过导线传输到每个人同时配备的耳机中。除了车长拥有主控权外,驾驶员,炮手和机械师都各自配备了一个通话控制器。最初的设计还给坦克配备了车外通话器辅助步坦协同,然而这个想法由于信号灯系统而驳回了。

  1919年2月,MK VIII原型车运抵了岩岛进行展示后立刻被送到了同处伊利诺伊州的萨凡纳武器试验场。经过了里程达3448公里的测试后,坦克暴露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比如车底的废气系统有缺陷,让地板热得令人难以忍受。

  MK VIII的正式生产始于1919年第三季度,同一时间有28辆坦克一起进行组装。1920年最后一辆(第100辆)坦克完成组装下线,并进行了测试。整一个生产和实验的过程可谓小毛病不断。其中最常见的是发动机的逆火问题导致的火灾,所幸这些火灾都能被车上自带的灭火器扑灭,后来未解决这个问题更换了化油器。

  1920年3月22日,一辆MK VIII在运输的途中从平板列车的甲板上翻落,倾覆在路旁。好在车上的乘员仅受到轻伤,并且坦克的损伤也不大,后来立即得到了修复。事故的原因有很大的可能性是由于整列火车装载了多辆坦克,负荷过重导致铁路路基出现塌陷。

  美国自己的100辆MK VIII坦克服役后一直以步兵坦克的身份参与到训练之中。在这个时代,这种“皮薄馅大”还跑得慢的坦克已经显现出明显的疲态,轻装甲,高机动的轻型装甲车辆正在成为主流。好在即便如此,MK VIII也曾经有过一些改造的计划。其中有一个项目曾想要将一种车长周视镜安装在MK VIII的观察塔上,这个新装置能够为车长提供360度的视野,在当来说应该是非常先进的。然而后续的试验暴露了这种周视镜的弱点——防护太差,7.62毫米口径的弹药可以轻易地将其击穿。由于性价比不高,这项改进计划很快遭到了终止。

  1932年间,MK VIII在阿伯丁武器试验场进行了气冷发动机的换装试验。相比于普通的MK VIII,改装后的坦克在车体左侧多出了一个硕大的进气格栅,外形特征显而易见。虽然这项短暂的试验没办法真正验证新发动机的可靠性,但是气冷汽油机的方案被证明是有潜力的设计,日后也将应用于后续坦克的研发中。

  也同在1932年,早已过时的MK VIII终于迎来了退出现役的命运,封存在了阿伯丁试验场的车库当中。二战开始后,有一部分坦克被移交给加拿大用作训练。

  虽然美国人早在南北战争时期就已经展现出制造铁甲舰的过人天赋,但事实是在自坦克诞生起直至德国闪击波兰这二十多年期间,美国对于重型坦克这种陆地战舰的态度一直都非常冷淡。显然,对于深受孤立主义影响并且远离“世界中心”的美国来说,似乎没有一点理由重视重型坦克这种笨重的进攻性武器。并且,一战中美国远征军遭受的严重伤亡更加深化了这种思想。美国这个无所不能的“世界工厂”的生产线上自此出现了难以弥补的短板,同时也为电影《狂怒》中美国坦克兵们的无奈和壮烈埋下了伏笔。面对二战中焕然一新的纳粹铁骑,就算是大洋彼岸的美国也无法坐视不管了。那么,下一篇文章的主角:美军真正自行研制的第一型重坦——T1坦克的故事即将开始。

  机核从2010年开始始终致力于分享游戏玩家的生活,以及深入探讨游戏相关的文化。我们开发原创的播客以及视频节目,一直在不断寻找民间高质量的内容创作者。

  我们坚信游戏不止是游戏,游戏中包含的科学,文化,历史等各个层面的知识和故事,它们同时也会辐射到二次元甚至电影的领域,这一些内容很值得分享给热爱游戏的您。



最新文章

相关产品